查看原文
其他

邪,终不压正,亦难撼中台

Editor's Note

中台,最近很热,转发一篇更专业的文章,引起大家的思考。中台,应该是业务驱动对,不能为了中台而中台,首先是业务中台,后来发展出来测试中台、数据中台等,而且对提高软件质量和效能也有意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馔玉阁 Author 和坚

2018年,有一部很多人心心念念的电影上映了,但是看完以后很多人大失所望,我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听到同场的观众嘀咕道:“这是什么破电影?” 这部电影叫做《邪不压正》,姜文的民国三部曲之三,前面两部是《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我看完了电影以后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手机去搜索影评,因为电影中有太多的包袱我都没明白。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影评也只回答了一些无关痛痒的皮毛,时至今日,骂姜文的很多,挺姜文的也不少,可以我心中的疑问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让子弹飞》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姜文在《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里面故意用了更多的烟雾弹来防止电影通不过审核。也有不少影评说姜导演只是在故弄玄虚,已经没什么料了,随便拍个电影骗钱而已。对于这种说法,我的疑问是:如果只是骗钱,有必要那么费劲的还原一个老北平城吗?

(来自阿里架构总监一次演讲材料

2019年,在IT圈内中台像一部很多人心心念念的电影一样开始变的异常火热,业界内称这一年为中台元年,有一批企业开始高调宣布建设中台,有一些企业开始利用中台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更多的企业对这个突然火热的概念感到焦虑,开始专门研究中台,研究阿里,开各种研讨会,找市面上能中台的各种厂商过来给自己讲讲究竟什么是中台,自己的企业究竟适不适合建设中台。很多人研究完了立马变为中台专家,能够讲出什么是真中台什么是假中台。但更多人都是想尽办法让中台和自己产生联系,于是乎只要是能够发现可复用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中台,可复用的业务是业务中台,可复用的数据是数据中台,可复用的技术是技术中台,可复用的移动框架是移动中台。到了2019年底12月我去南京参加IAS主办的“中台战略大会”时,发现经过一年的热炒,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开始渐渐响起,甚至有个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直接断言,如果企业营收没有超过100亿就不要考虑中台,如果企业的业务不够多元就不要建设中台。更多企业则是带着建设中台时的各种困惑来寻求答案,中台建设了一线业务不用怎么办,建设中台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怎么调整,究竟哪些东西可以放到中台里面,哪些东西不应该是中台负责的。炙热空气中已经隐隐闻到了暴风雨的味道,能够感受到每个人心中焦虑和不安。所以我当时心中默默就在想,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洗礼中台的暴风雨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如果想象中台是一列刚刚开始启动的火车,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在火车上有几类人,一类人对目的地充满向往,一类人做好了准备随时下车,还有一类人大喊自己上错了车。与此同时在站台上也有几类人,一类人着急地在追赶列车,一类人聚集在一起谈论着翻车的可能性,更多的人则是一脸迷茫的站在站台上踌躇。

1. 中台的技术创新价值

前几天看何帆老师的《2020何帆中国经济报告》,何帆老师在文章中也提出了他对中国技术创新的预测:


中国企业做出的最重大的技术创新也会像丰田生产方式一样,引进自西方,生长于中国,最终又会反哺整个世界。我们以前讲中国历史的时候,最后感叹:中国发明了火药,但只会拿火药做鞭炮,欧洲拿火药做成了火炮。或许,以后会有更多的故事要倒过来写。中国会吸收各种外来的新鲜思想,再把它们重新改写。


当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就在想,中台会不会就是中国在生产方式上的技术创新,中台使用的微服务架构等技术源自于西方,但是在中国独特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会改变整个数字化产业的生产方式。果然接着读下去就看到了中台身影。


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这样写:美国发明了互联网,但中国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欧美科学家发明了人工智能,但中国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国外的科学家发明了基因工程,但中国重新定义了基因工程。我简单地举个例子,像最近非常流行的“中台”,在我看来,就非常像是一个“重新定义”的例子,也许,这就是一个中国式的“丰田生产方式”。它不仅会影响到技术的创新,也影响到了组织的变革,而且,这种创新,看起来只能发生在中国。

所以,中台的核心价值是基于中国这个独特的市场土壤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我们重新定义了数字化系统的架构设计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丰田生产方式用了10年的时间才最终走向成熟,所以中台也会和其他所有的技术创新一样,遵循技术创新成熟度曲线。

2. 技术创新成熟度曲线

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又叫技术循环曲线,或者直接叫做炒作周期,或者技术光环曲线,是指新技术、新概念在媒体上曝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这个曲线是由Gartner公司开发的,它把一个新技术分成了5个时期: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成熟期。最让人惊讶的是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新技术的诞生,都犹如宿命注定一般在遵循着这个曲线的轨迹,不同之处只是每个新技术的波动浮动有所差异。下面是代表区块链技术比特币从诞生起5年内的历史价格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这个历史价格曲线和技术成熟度曲线基本一致。


在我看来这个曲线设计的非常巧妙,Gartner通过曝光度的变化情况揭示了任何一个技术在最终成熟以前,必然会经历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所以如果我们把中台放在这个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就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在经过一轮热捧与喧嚣之后,中台必须经历过一场断崖式的洗礼,让身上的光芒褪尽,让追逐热闹的人逐渐散去,最终留下愿意踏实做事的人,它才能完成进化,真正走向成熟。何帆老师的《2020何帆中国经济报告》,其中一篇讲技术创新的文章专门提到了丰田重新定义了流水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流水线原本是福特公司发明的,由于没有先进的流水线设备,日本的汽车行业一开始必然处于落后的局面。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前提是必须有冲压机,日本没有,生产汽车车身的时候,是靠工人手工敲打出来的。但是,大野耐一就想,那我怎么把日本人的需求,和日本工人、日本工厂的特点结合起来呢?他注意到,美国的流水线是从前往后的,也就是说,是一道一道工序轮着来的。在美国的工厂里,车工只管开车床,焊工只管焊接。在车工工序中会遇到需要焊接的时候,但车工不能干,一定要送到焊接工序去。美国的工厂是把所有的车床集中在一起,把所有的铣床集中在一起,把所有的钻床集中在一起。但当时日本的汽车工厂做不到这样集中的精细化分工,于是大野耐一做了一个实验,他把机器排成“二”字形或者“L”形,这样一来,一名操作工可以管两台机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改进和迭代,也完整的经历了技术成熟度曲线之后逐渐开始逐渐成熟,后来发展到一名操作工可以看管不同工序的三台机器,甚至四台机器。日本工人既能操纵车床,也能操纵铣床,还可以操纵钻床,而且又能焊接。而基于这项新技术最终衍生出来的一整套汽车生产方式被美国麻省理工总结为“精益生产理念”。后来,美国通用公司、福特公司都开始学习丰田生产方式。学生到最后成了老师。

在大野耐一的这个流水线技术创新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闻出来中台的味道?让一个操作工可以具备同时支撑多台机器的能力,不就是让一个中台具备可以同时支撑多个业务线的能力吗。这就是我前一段时间在《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中台》中分享的中台思维:“多维拆解高复杂系统,全局设计可复用架构”。我认为这种中台思维才是中台这个技术带给中国,带给社会最大价值点,不论你的企业是行业中深耕多年的头部玩家还是刚入场的草莽玩家,也不论你在企业中的位置是高高在上的大佛爷还是勤勤恳恳的扫地僧,你都应该要有使用中台思维进行重新定义的基本意识。因为这种中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更透彻的思考问题,并持续不断地通过调整架构进行技术进化。

读到这里可能你会想,如果用这种高度抽象的思维概念来解释中台,那不是在人类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中台思维了,那为什么中台这个概念是随着互联网,云计算这些技术的发展才出现的呢?如果阿里不提中台,是不是我们今天就没有中台这个新技术了呢?我认为在这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其实有一个必然发生的硬趋势。

3. 中台背后的硬趋势

首先先明确的定义一下什么是硬趋势,这个概念来自于《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伯勒斯,是美国资深未来学家,30年潜心研究科技趋势和这些科技在商业上的应用。他创立的伯勒斯研究协会可是全球有名的预测组织,几百次关于未来的预测竟然没有一次失手,比如他在1983年说,20世纪90年代必将发生数字革命,果然,手机、相机和电子邮件在90年代末风靡全球;他在1984年又说,2000年人类将确定基因排序,果然,2000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密码的草稿。而且更可怕的是,他不仅是 Google、GE、微软、IBM 这些顶尖500强公司的幕后军师,同时还是6家成功企业的创办人。作者在书中指出:总的来说,硬趋势是绝对会实现的,是未来的定数,例如四季更替、潮涨潮落等周期性规律,或是像人的衰老、科技进步等规律,我们都能够从中找出未来显而易见的确定性;而软趋势是可能会发生的、未来的变数,换句话说,它是受我们人力影响的。找到硬趋势,我们就能够发现未来;而找到软趋势,我们就可以改变未来。看完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推动中台这个新技术的出现的趋势就究竟是什么?这个趋势是硬趋势还是软趋势?为什么大家一定要把原来已经建设好并投产的信息系统推倒呢(所谓的拆烟囱)?还是在《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中,定义了八大科技规律作为地图来帮助我们发现硬趋势,这八个规律分别是:
  • 汇聚化,智能手机汇集了电话、相机、音乐、地图等等功能,像书店结合咖啡店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等,都算是汇聚化。

  • 全球化,你可以购买全球的商品,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工作协作,这都属于全球化。

  • 互动化,今天我们越来越拥有能力和各种东西进行沟通和互动,这是互动化。

  • 网络化,今天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实时连接、沟通和信息传输,这是网络化。

  • 产品智能化,你开车时语音提示说,后面轮胎快没气了,并提示说前面三公里有加油站可以充气,这是产品智能化。

  • 移动化,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iPad 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互动,这是移动化。

  • 虚拟化,用软件模拟现实,例如模拟原子弹爆炸,再比如网络书店、虚拟人生等,都属于虚拟化。

  • 去物质化,几千年来,文字的载体从竹简、纸发展到电子文档,这就是去物质化的过程。 


通过这个地图,我发现了汇聚化这个重要的科技规律,作为一个普通的C端消费者,我都会想能不能把我的眼镜和骨传导耳机,甚至和摄像头,录音笔什么的这些毫不相关的装备汇聚在一起;而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面对建设了这么多信息系统,必然一定会思考这些系统能不能汇聚在一起了。所以汇聚化就是中台背后企业数字化架构设计的硬趋势,甚至可以说,不论有没有人用“中台”给汇聚信息系统的新架构设计技术命名,必然也会有另外一个名字用来命名这个新架构设计技术。比如叫“数字平台”,“聚台”什么的。


4. 躬身入局,我想让中台赢,但不是赢得辩论

这些天临近过年,年味越来越浓,天气越来越冷,一股骂中台的冷空气也如期而至。同为ThoughtWorks中台解决方案的负责人,我和王健聊了一下这股冷空气,他的采访被人断章取义这个事情他自己已经发文章详细解释了,有兴趣八卦的朋友欢迎出门右转去知识星球围观。虽然被利用,但是我们依然认为这股冷空气对于中台本身反而是好事。泼泼凉水给火了一年的中台降降温,让甲方爸爸们能够降低对中台的预期,不要再把中台当作新的银弹,认真思考一下想用中台解决什么问题,中台对于自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也让乙方友商们能够稍微悠着点讲PPT,企业架构设计这个市场本来两头受气的夹心饼干,做的太虚了落地的人看不懂,最终项目落不了地;做的太实了老板又觉得没有高度,最终拿不到项目。就拿2019年我做的几个中台项目来说,每个客户想用中台解决的问题都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客户是想基于一个现有系统来发展新的业务,希望能够做一个系统化的业务梳理和架构设计;有的客户是想用系统化的调研方法分析一下现有的业务,找到业务中最有意义的数字化转型点,然后再设计合适的应用系统架构;有的客户是已经有了完善的业务架构和业务流程,但是原有的应用架构设计方法和最终落地脱节,所以希望能用领域驱动设计方法来进行应用架构设计;还有的客户是想把原来大单体的技术架构进行服务化改造,并建设一个新平台来汇聚服务化改造之后的通用服务接口。通过在这些项目中和客户一起跳进战壕中并肩作战,真正去和客户一切解决问题,而不是兜售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产品。我能够深刻感受到市场上大部分客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如何更轻量更落地进行企业架构设计:
  1. 如何有体系的分析和梳理需求? 
  2. 应用系统如何支撑ASIS和TOBE的业务? 
  3. 应用系统在技术上如何落地实现?

所以要帮助客户解决这些真实企业架构设计问题,就必须要躬身入局,让我自己成为客户系统中的一个变量,这样才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才能帮助中台持续改进。最终让中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技术赢得这个市场,而不是去赢得中台有没有用的辩论。

邪,压不了正,也难以撼动真正解决问题的中台和愿意把自己放进去成为关键变量的你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